“讲好华州故事 塑造文明新风”。华州区图书馆馆员诵读栏目,持续推送我馆馆员诵读的地方文献经典作品,通过传承、创新、弘扬地方文化,讲好华州故事,赓续历史文脉信悦网配资,坚定文化自信。仔细聆听,在声音中共享书香。
欢迎大家关注华州区图书馆公众号并转发分享!
华州古今信悦网配资
朗读者:蔡 秦
诵读内容:
皮影表演信悦网配资
皮影表演要在灯光下的布帐后,由表演者操纵用兽皮刻制的影人,配以唱白而成。舞台一般搭在两张方桌或一辆大车上,基本材料是木椽、木板、芦席,艺人可以迅速搭起一座舞台。演出由前声、签手、下档、上档、后槽5人在幕内分工合作完成。“前声”主唱生旦净丑各行角色,并兼使月琴、手锣、堂鼓、尖板,另有帮签之责。“签手”以操纵影人的动作为主,兼配音响效果及填白对话。“后槽”司钩锣、碗碗、梆子、战锣。“上档”拉二弦子,司闪子、唢呐、长号,兼填白对话。“下档”拉板胡,兼安拆影人。上台演出时,5人配合默契,大有相得益彰、异工同曲之妙。
展开剩余62%唱腔为陕西东路的碗碗腔,因击节乐器小铜碗而得名;1958年易名“华剧”,一般仍称“碗碗腔"。音乐古朴,细腻典雅、委婉动听,耐人听闻,能表达生、旦、净、丑各个行当和各种人物的复杂感情。
华县碗碗腔皮影著名前声有民国及解放初期的李五喜等,近数十年的著名前声有李俊民、魏振业、潘经略(2015年获“中国皮影戏终身成就奖”)。后起之秀有刘华、吕崇德、王水龙、侯振锋、刘恩俊、姜建合等。
影人上一般装有三根竹签,签手通过竹签掌握各种人物的戏剧动作,从执刀斗戈、马上擒人、腾云驾雾、变换人身到脱袍穿衣、刀起头落、顿足捶胸、前跌后蹲,皆能表演得维妙传神。早期著名签手有“钉子”“辘辘绳”、园娃、贵胜、扎根等人。近数十年的著名签手有郝炳黎、刘文信、蔺茂吉、刘正宏等人。
皮影表演以班社形式在城乡各地演出。在清末时,有演出班社约二三十家。民国时期皮影仍盛行不衰,极盛时有班社48家。至解放前夕,仍有24家皮影班社坚持活动。1949年后,华县皮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国内外艺术家的赞扬。1956年11月,华县皮影参加了省皮影木偶戏观摩演出大会,受到大会好评并获奖。1975年10月,光艺皮影社和光华皮影社联合赴京演出,《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作了介绍和评论。这是华州皮影首次走出陕西,进入北京。1976年6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来华县拍摄纪录片《皮影轻骑队》。20世纪80年代以来,戏曲面临观众减少,难以为继的困境。但华州皮影却以精湛的雕刻,原生态的表演,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之誉而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大放异彩。近数十年,华州皮影曾走遍大江南北,多次参加国内表演活动:2000-2004年两次到德国参加国际偶戏节;2007年,华州皮影系列光碟由西安电影制片厂录音录像出版社出版发行;2008年,受邀在北京奥运村表演两月;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受邀在宝钢大舞台演出月余;2013年,在唐山全国汇演中获一等奖;2015年,在开封全国汇演中获金奖。还应邀参加《活着》《关中往事》《孙子从美国来》等电影、电视剧中的皮影表演。作为对外文化交流闪光亮点,华州皮影走出国门,赴东南亚、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参加艺术交流活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东方卫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新闻媒体和高等院校纷纷进行调研、采访、报道。创新皮影剧《喜洋洋大拜年》《西北炫影》《白毛女》将华州皮影推向高端,受到国内外观众和专家的高度赞扬,被誉为“艺苑奇葩”。“华州古艺甲天下”信悦网配资,华州皮影成为华州区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
发布于:北京市盈股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